导言:
什么是“链接力”指数?“链接力”指数,即衡量不同城市在同一产业上链接资源的能力,指数越高则反映该区域在产业链上的聚集度越高、竞争力越强。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迈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阶段。由每经智库、城市进化论、每日经济新闻出品,并由火石创造提供数据支持的《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25)》于2025年7月发布,通过构建全面评估体系,揭示产业链价值分布与协同逻辑,为城市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引。
以下为主要内容解读:
低空经济发展背景与现状
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打造新增长引擎”到“安全健康发展”,国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度调整。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2024年新增低空经济企业数量达2427家,同比增长19.8%,接近前三年增量总和,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低空经济企业高度集中在生产制造和运营服务板块,合计占比超九成;基础设施和飞行保障企业相对稀缺,占比分别为4.6%和5.2%。

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构建
报告基于“链接力”指数,对全国近300座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50强及四大细分指数。
指标体系包括企业聚集度、创新聚集度、资本活跃度和环境友好度四个一级指标,并细化为9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

图: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指标结构(来源:《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25)》)
企业聚集度:增加整机企业指标,强化对eVTOL等前沿领域龙头企业的量化评价。
创新聚集度:新增创新资源指标,纳入科研机构、平台等关键创新载体。
资本活跃度:增加资本投入指标,体现本土投资机构的实际投入意愿与力度。
环境友好度:新增政策聚焦指标,系统考量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50强分析


主要特点
(一)头部格局
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成都、南京、苏州、杭州、西安、沈阳构成十强阵营。
北京在企业聚集度、创新聚集度和资本活跃度上均排名第一,拥有最富集的创新资源。
深圳环境友好度领先,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加速建设“天空之城”。
上海表现均衡,依托民用航空产业基础和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高地。
(二)小城突围
珠海、绍兴、芜湖等中小城市凭借资源禀赋和差异化布局跻身前列。
珠海依托“双航展+无人系统大会”,在通航产业链上具备突出优势。
芜湖和株洲凭借产业基础和研发优势,形成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态势。
(三)集群效应
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四大增长极。广东、浙江、江苏入围城市最多,分别有6座、6座、5座城市上榜。
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细分指数
(一)企业聚集度
北京、深圳领跑,上海、广州、成都、苏州、南京处于第二梯队。
截至2024年末,深圳、北京、成都、上海、西安、广州、南京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475家、450家、400家、380家、350家、320家、300家。

eVTOL企业呈现区域集聚效应,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北京和广州。
(二)创新聚集度
北京、深圳强势领跑,东莞异军突起。
北京和深圳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20604件和16973件,技术创新能力突出。
东莞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无人机生产和通用航空制造上配套成熟。
(三)资本活跃度
北京、深圳、上海居第一梯队,长三角占前十中的六席。
2024年全国低空经济企业融资99次,其中上海19次、北京16次、深圳13次。
eVTOL领域吸引大量资金,沃兰特完成6轮融资,累计融资超1.5亿美元。
(四)环境友好度
深圳强势领跑,沈阳代表东北晋级十强。
深圳提出加快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率先实现全市域级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覆盖。
沈阳在产业园区、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及政策聚焦上表现亮眼。
城市低空经济发展挑战与启示
(一)深化空域改革
空域管理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水龙头”。深圳力争到2025年,全市120米以下适飞空域开放面积占比突破75%。
(二)补强基建短板
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仅475个,分布不均。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在通用机场数量上领先,分别为30个、12个、11个、9个。
(三)科学规划布局
各地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避免盲目布局和同质化竞争。
(四)精准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应坚持问题导向,将支持政策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结语与展望
低空经济作为万亿级新蓝海,亟待挖掘潜力。未来十年是黄金发展期,城市需耐心培育、持续深耕,推动低空经济从“飞得起来”到“飞得稳健”,再到“飞得经济”,铸就经济增长新引擎。
来源:低空经济合作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