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先行者
www.hangpai.org

从能飞到能赚: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盈亏平衡,卡在“天、地、人”三道坎

无人驾驶航空器拿到适航证(TC/PC/AC/OC),只是得到行业的“敲门砖”

—— 就像学生考上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只是开始,能不能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才是真考验。

—— 就像开奶茶店拿到了营业执照,离每天排长队、赚回加盟费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载人eVTOL、无人机末端配送两大场景案例,具体分析其盈亏平衡点,并简要剖析商业化进程中核心的“天、地、人”三重考验。

载人eVTOL的盈亏平衡点以亿航智能深圳短途通勤试点为例,其单座票价设定为200-500元(短途体验飞行15公里),据行业成本模型测算,需每日执行20-40架次方可覆盖单机运营成本(含折旧、能源、运营团队等费用)。另据新浪财经报道,时的科技其E20 eVTOL需单机日均飞行超7小时、客座率80%以上才能盈亏平衡。若每次飞行30分钟,日均需14个班次/单机。2024年深圳试点期日均实际飞行架次仅3-5次,不足盈亏平衡线的1/4。

图:时的科技(来源:新浪财经)

无人机末端配送的盈亏平衡点

相较于载人eVTOL对安全性的极致苛求,无人机(尤其是消费级、中小型工业级)在天气耐受度上具备一定弹性,但仍面临"靠天吃饭"的核心制约。

某头部物流企业单机日配送100单才能盈亏平衡,实际仅35单/天。物流无人机因单次收入低(如快递配送),对班次要求更高,而载人eVTOL可通过高票价降低对班次的依赖。

以深圳市为例,据界面新闻2025年6月12日报道,目前深圳累计开通300条航线,2025年上半年完成载货飞行170多万架次,每条航线每天的载货飞行架次为32次,离盈亏平衡还有较大距离。

任何项目商业化都必须经历的三重考验

业内人都知道,从“能飞”到“能赚钱”,要闯过三道关。但这三关的难,远超想象——它们不像考试有标准答案,更像在迷雾里走钢丝,每一步都藏着让90%玩家折戟的坑。

第一关“看天”,适航认证只能说明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能够安全地飞,但能不能赚钱不是适航认证考虑的,想要赚钱还得看适航的天数;风、雨、雷电、电磁、温度、湿度、可用空域、空中规则任何一项都影响能不能飞。

第二关“看地”,飞行离不开地面,像民航飞机依赖民航机场及配套成熟的服务体系。垂直起降的无人机的起飞、降落也需要地面基础设施网络及其相关的配套服务。起降网络是否完善、布局合理;低空载人载货网络是否与其他交通无缝衔接;通信、导航、监管、气象等服务是否精细等。

第三关“看用户”,无人驾驶航空器想赚钱,不仅是考验用户的钱包,还要考验用户的胆量。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85.8%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未来愿意尝试飞行汽车产品及服务,且64.7%的人认为通勤时间过长是主要痛点。

但罗兰贝格调研显示,70%消费者对eVTOL安全性存疑,行业需在2027年前完成10万小时无事故运营的实证积累才能突破市场教育瓶颈。

突破上述三重考验,需要持续性技术创新、空域政策突破,且产品经过长期市场验证才能获得广泛的用户支持。

将“飞行梦想”照进“商业现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应用场景集中在“高溢价、小众化”领域,如生鲜配送、应急救援、工业巡检、社会治理、农林植保、偏远地区物流配送等,未来必定会走向低空经济的核心应用场景与领域——空中交通、多级物流。

而获得适航认证不是一场单维度的合规认证竞赛,而商业化是需要政策、资本、技术、市场协同的系统工程。

当"看天吃饭"的被动性,转化为"知天而作"的主动性;当"落地生根"的基建瓶颈,转化为"网络协同"的生态优势;当"人心向背"的认知壁垒,转化为"场景刚需"的市场认同,低空经济才能真正从"飞行梦想"照进"商业现实"。

来源:低空经济合作会客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航拍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航拍网 » 从能飞到能赚: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盈亏平衡,卡在“天、地、人”三道坎

航拍网-低空经济先行者 科技 低空 文旅 摄影 无人机

汇集优秀航拍摄影科技数码创作者即作品,科技数码产品资讯 ,评测;提供低空经济所涉及无人驾驶,数字低空,绿色能源全生态链服务解决方案 :空中摆渡,载人飞行,无人机通勤,无人机送餐,无人机应急救援,无人机物流配送,无人机空中摆渡,特色文旅,无人机表演等。

航拍网微博关于航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