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在让无人机成为物联网、智能硬件领域的新宠儿。资料图片
|
|
|
在亿航创始人的眼里,移动互联网+的属性使无人机不仅是硬件产品,还是一个开放平台。未来无人机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资料图片
|
|
|
熊逸放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比别人牛,而是你的用户体验能够打动人。资料图片
|
继无人机送快递后,这个引人瞩目的运输工具又跨界到了餐饮行业。6月10-12日每天午餐高峰期间,无人机公司广州亿航与百度外卖联手,在北京试水国内第一次无人机送餐,实现工作日高峰时段30分钟内急速送达。
物流、航拍测绘、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巡逻、电力巡线、农业作业,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在让无人机成为物联网、智能硬件领域的新宠儿,成为300米高空中兴起的新行业。自从中国大疆占领全球70%的无人机市场、成为无人机领头羊后,越来越多中国无人机企业进入人们的视野。
“我想要颠覆无人机的未来,我让飞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下一代与生俱来的本能。我想成为你第一台无人机,我是Ghost。”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熊逸放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介绍亿航的Ghost无人机。
通过软硬结合的创新技术,亿航自主研发了通讯图传硬件与手机导航操控系统,这让Ghost抛弃了“大砖头”一样的遥控器,让普通人只需要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快速上手操控无人机。
操作门槛的降低,打开的是一片广阔的“蓝海”。站在无人机产业风口上的亿航像火箭一样快速蹿升,“成立仅仅半年多就融资1000万美元,估值在6个月之内翻了25倍,人数从早期的四五个人到今天的近100人”。他们与谷歌、亚马逊、GoPro等公司一同创立了全球小型无人机联盟(Small UAV Coalition),还被美国杂志《快公司》评为2014中国年度最创新公司50强,位列第二。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郑佳欣 策划:姜玉龙 谭亦芳 郑佳欣
创业
寻找自己的阿里巴巴
“与其非要成为马云,不如去寻找你的阿里巴巴”。在熊逸放看来,目前地面已经非常拥挤,但在2000米以下的空中则空空荡荡,这片领域有巨大的价值和想象空间。
在位于广州世界大观的亿航总部办公室里,映入眼帘的是这样酷炫的场景:办公桌上摆放着大小形状各异的飞行器,四周堆放着各种无人机的线路和配件,墙壁上则挂满了各式航模。
亿航创始人胡华智是骨灰级航模爱好者,和朋友创建了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馆,收藏了国内几乎所有生产过的航模,并且自己考了飞机驾照。早在2005年,胡华智便做了一些原型的飞控设计,一直放在他的博物馆里。
2012年8月,胡华智捡起飞控设计展品,带着1个美工和1个处理杂务的员工,在自己家里开始开发无人机。
去年初,从杜克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创业的熊逸放在北京遇到了正在向投资人展示无人机的胡华智。
“已解锁,可以起飞!”当这台被命名为Ghost的无人机腾空的一瞬间,熊逸放被打动了。这个1989年出生的年轻人怀抱着这样的观点:“与其非要成为马云,不如去寻找你的阿里巴巴”。在他看来,目前地面已经非常拥挤,但是在2000米以下的空中则空空荡荡,这片领域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想象空间。
2014年4月,胡华智、熊逸放们在广州开始创业。他们面对的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无人机市场。位于深圳的无人机领军企业大疆,在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中占有近70%的市场份额,而越来越多厂商开始进入无人机领域,小米、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更是多次传出跨界做无人机的消息。
创新
注入全新的智能基因
除了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个App就可以轻松地操控飞行,亿航无人机的阿凡达体感模式,更是为无人机注入全新的智能基因。Ghost无人机的“自动跟随”功能还可以让无人机无缝地自动跟随用户,可用于滑雪、徒步、跑步等探索旅程中。
亿航无人机靠什么脱颖而出?
在亿航总部办公室的置物架上,一个个航模遥控器上沾满了灰尘。传统的无人机需要这些像砖头一样硕大的遥控器,还需要一定的操控技术,而亿航生产的无人机则抛弃了遥控器,只要会用手机就会操控飞行。虽然是第一次玩无人飞机,但这架无人机不需要复杂的操控器,只需要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个App就可以轻松地操控飞行,由此带来的变化是操控的零门槛与基于移动互联网功能的巨大空间,让原来需由专业人员操控的无人机飞行变得简单。
亿航无人机的阿凡达体感模式,更是为无人机注入全新的智能基因。你无需按任何一个键,只需通过手机的九轴传感器向前后或者左右摆动手机,就能控制飞机。
Ghost无人机的“自动跟随”功能还可以让无人机无缝地自动跟随用户,可用于滑雪、徒步、跑步等探索旅程中。熊逸放介绍,这个花费技术团队半年时间研发的技术,也让亿航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自动跟随功能的无人机公司。
这一系列功能的实现,来自背后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为了测试,摔过几百台架次的无人机。”熊逸放回忆开发过程时说。另一位亿航联合创始人杨镇全见证了胡华智“丧心病狂”地研究无人机的全过程,不吃不睡不出门,不接电话,有人走到他身边拍张照片都不会察觉……
熊逸放说,对于亿航这样的创新企业而言,人才是重中之重。今年春节,熊逸放和亿航硅谷团队专门赴北美招聘,同行的还有投资人徐小平。他们去了斯坦福、伯克利等高校,到Google、Facebook挖工程师。“下一个100亿美元的公司,北京、广州、硅谷,总有一个工作地点适合你。”熊逸放这样在朋友圈转发“小广告”。
熊逸放有这样的底气。亿航刚成立时,四五个人在世界大观租下一大层的办公室。“别人说你们这么小的公司为什么租这么大的房子,我们说,很快会增长起来的。”
对于技术和产品的极致追求,以及无人机产业的爆发,亿航就像他们生产的无人机一样腾空而起。
去年末,亿航踏出国门首次亮相海外,在美国第二大的众筹平台Indiegogo上,亿航的Ghost无人机项目支持者高达上千人,众筹金额高达86万美元,超越以往中国产品海外众筹最高金额。
从2014年4月成立至今1年多时间,亿航科技已从最初的四五个人成长为近百人的团队,估值翻了25倍,被外界称为“成长速度最快的中国硬件创业公司”。
目标
应用到更多生活领域
智能硬件领域的体验经济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和产品在应用场景上的创新。如应用到森林巡检之中,如农场主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监测,如林业部门可以在无人机上搭载红外线相机进行森林火点监测等。
在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采购展—环球资源春季电子展上,人们发现,无人机成为展会最大亮点:20余家无人机企业参展,其中来自广深两地的无人机企业占到半数。不少原本从事平板电脑等电子企业甚至转型涉足无人机领域。
由于资本的热捧,过去一年,无人机市场有从蓝海逐渐变成红海的趋势。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疆创新推出的无人机产品被外界冠以无人机行业的“苹果”称号。
谁能够成为安卓一样的挑战者?克里斯·安德森说,如果大疆创新是无人机行业中的“苹果”,而他要做无人机中的“安卓”。
有人也把亿航视为无人机中的“安卓”。事实上,亿航正在搭建在SDK开放基础上的第三方开发平台、社交酷玩平台乃至未来的无人机网络平台等几大平台战略。
在熊逸放看来,移动互联网+的属性使得无人机不仅仅是硬件产品,还是一个开放平台,具体来说就是搭建自己的应用商店,类似苹果的APP Store,开发者可以创建不同的应用,从而形成生态闭环。“无人机是一个平台,重要的是它上面搭载的是什么应用,未来无人机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
2014年12月,亿航发布了Ghost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任何一位开发者都可以直接调用,这也开放了更多联结其他智能硬件的可能。一位LinkedIn工程师用Ghost的SDK开发了一款声控APP,由此就可以用语音指令操控无人机。InWatch将Ghost的SDK装进智能手表,于是这款手表也能够随时启动一架无人机。
未来,在无人机的开放平台上,可能衍生出更多样的合作模式,让无人机与其他智能硬件搭配组合,对双方而言都有颇为可观的商业价值。熊逸放介绍,比如可以开发应用在APP上自动规划航线,应用到森林巡检之中,如农场主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监测,林业部门可以在无人机上搭载红外线相机进行森林火点监测等。
目前,亿航端口已全面接入高德地图。“之后会与更多的应用场景联系起来,比如自动跟随或自驾游空中跟随等场景。”熊逸放称。
智能硬件领域的体验经济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和产品在应用场景上的创新。在熊逸放眼里,智能硬件企业要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自己当作小白用户去思考,把自己变成傻瓜去体验,把死的产品变成活生生的体验。
前不久,一场关于无人机操纵方式的争论颇为引人注目。采用手机APP操控的方案带来了精准度、安全等的问题,亿航也招来了不少类似“不专业”“纯航模玩具”的质疑。
“开启创新的事业,就像打开潘多拉的魔盒,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愿意做吃螃蟹的人。我们的技术创新主要是为了大众而创新,我们希望每一个对无人机感兴趣的人,都能玩上无人机。”熊逸放相信,无人机市场未来不管是“红海”还是“蓝海”,一定会是海量用户的市场。
“无人机的革新还在继续。在我们看来,更持久的续航,更灵活的飞行能力和更方便的操控是其中一个努力方向。”杨镇全说。
亿航速度
半年融资1000万美元 一年卖到71个国家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中国的无人机方阵正在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国际市场上,每10台商用无人机中就有7台来自中国。短短一年,亿航把无人机卖到了71个国家。
智能硬件领域掀起的“硬件革命”悄然到来,从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到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各种创新硬件令人眼花缭乱。
在熊逸放和亿航的团队看来,席卷而来的创客运动将引导中国以硬件创新嫁接制造业,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而他们正站在风口上。
亿航选择把总部设在广州,而工厂在东莞,依托珠三角完整的制造业链条,大量的工厂、资源、服务和人才资源托举起无人机产业的发展。
杨镇全说,广州是国际化的贸易大都会,无人机不仅仅在国内,在国外的市场也是非常巨大的,广州的政策和供应链等都非常符合做硬件的环境。
“美国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公司还在为工厂制造而发愁。同样的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很贵,产品比中国制造的无人机要贵两倍。”熊逸放这样说。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中国的无人机方阵正在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国际市场上,每10台商用无人机中就有7台来自中国。
亿航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全球智能硬件生态尚未形成,国内智能硬件起步早,加上众筹、跨境电商等渠道的快速成长,这让智能硬件团队“出海”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海外的用户黏性会远远高过国内的用户黏性。亿航近期将会把重点放在海外市场,而且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熊逸放说。
中国制造如何“出海”闯世界,这是一道崭新的命题。而成立短短一年的亿航却迅速打通中国制造与海外的通道,把无人机卖到了71个国家。
在熊逸放看来,硬件出海需要全球本土化,就是本土化团队、本地化活动、海外用户运营。“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用本地人、一定要参加本地化的活动、做好用户沟通和用户管理。”
熊逸放一个人提着行李箱到美国硅谷拓荒的华丽冒险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去年8月,他单枪匹马杀到硅谷,组建美国办公室。那段时间,他和刚招募到的小伙伴们马不停蹄地跑展会,参加各种活动,到处刷存在感。他和《连线》杂志前主编、美国无人机品牌3D Robotics 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一同担任无人机论坛的对话嘉宾。在硅谷规模最大的高科技行业盛会硅谷高创会上,熊逸放从苹果联合创始人Steve Wozniak手里拿到了年度最佳创新奖。
“出海”闯世界并不是一帆风顺,时有风浪考验。
Ghost无人机刚开始出货,有用户投诉:一打开包装就发现无人机的机壳开裂。追查供应链最终找到原因,原来是采用的材料和油漆在一定温度下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开裂,反应期间刚好是物流配送的时间。“我们对这些用户进行免费退换,提供一年的免费保修。如果企业要想做好创新,这些实打实的损失得承担。”
而由于无人机产品的独创性,亿航接到了沃尔玛、Costco的贴牌订单。“一次三五万台,这个诱惑太大了,对于初创公司,做100次众筹也做不到这个量。”但是,亿航最终选择了拒绝。
“初创公司面临着来自资金、供应链等各种各样的压力,我们可以赚快钱,但我们觉得在这样的新时代,无论下西洋也好,下南洋也好,应该真真正正做自己的品牌,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特别看重的事情。”熊逸放说。
中国制造业规模早已跃居世界第一,然而不少产品属于“为他人做嫁衣”的“贴牌产品”。在不少人看来,简单模仿已没有前途,贴牌生产难有丰厚回报,走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熊逸放说,亿航无人机想改变人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固有看法,而这也是很多80后、90后的新时代硬件创业者想要做到的。
对话
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熊逸放
用户体验也是一种创新
南方日报:你之前在新加坡创业,为什么会想回到国内重新出发?
熊逸放:国内有硬件人才、有工业链优势,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壮大中也已经培养了一批软件人才,国内整个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现在回国做硬件是再好不过了。所以义无反顾就回来了。
南方日报:从企业的角度,你们如何看待创新这件事?
熊逸放:核心。无人机是技术导向型产业,我们的产品能够被美国主流媒体所认同,就是因为技术和产品本身有不同之处。广州确定的创新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大多数企业家不一定能够在创新方面做得很好。
这个年代要凭空造出一个产品,这叫创新,但这种机会不多。我们是把产品做到拓宽了用户群,去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苹果不是第一个做手机的,也不是第一个做手表的。苹果在推出智能手表前,三星、LG、国内的山寨厂商已经生产了一大轮了。创新不仅仅是你技术比别人牛,而是你的用户体验能够打动人,用户体验也是一种创新。
我们做的就是用户体验的创新、交互体验的创新,这种创新可能是很不起眼的创新,把无人机操纵从遥控器变成手机,霎时间产品面对的人群就扩大了。同样是无人机,都能航拍,但是一旦使用人群不一样了,交互方式不一样,整个市场就大不同了。调度传统资源,不断地再分配,提高社会的运转效率,这些都是很棒的创新。
南方日报:从企业的角度看,在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熊逸放:政府应该扮演锦上添花的角色。企业应该遵循市场化的规律,求生存,拥有核心竞争力。
记者观察
珠三角制造业必须嵌入全球产业链
在新经济崛起的时代,全球的制造、科技行业都面临着价格竞争日益激烈、消费需求愈发个性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兴起的趋势。
无人机产业的异军突起无疑是这一趋势下的产物。以深圳大疆、广州亿航等为代表的中国无人机走向世界舞台,印证着这样一点:面对全球供应链的变革、互联网等多渠道营销的运用和新商业模式的兴起,珠三角的制造业必须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从供应链的前端进化到中心位置,成为创新的动力源。作为无人机领军者的大疆有这样的认识:“创新最关键的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的过程。如果创新技术开创了一个行业,其领先优势难以撼动。”
亿航无人机在短短一年之间像火箭一样快速崛起,也恰恰说明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创新潜力。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在著作《创客新工业革命》中提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创客运动”的工业化,即数字制造和个人制造的合体,制造业公司想要获得成功,不一定要追求最便宜的价格,但一定要追求最快的速度,最迅速的创新、最迅速的流通。而驱动“创客运动”的各项条件,在珠三角都完全具备。
处于由“大”到“强”关键阶段的珠三角制造业,庞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多层次的空间梯度优势、升级中的消费需求优势,也成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在珠三角落地生根的核心力量。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将为机器人、无人机、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基础设施制造等产业注入活力。应该看到,制造业从成本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已经不可逆转。利用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商业模式,必将大力推动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发展,开辟出一片充满商机的新蓝海。
“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法,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彼得蒂尔在《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中说,只有重新认识世界,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让我们重新认识珠三角制造业,期待珠三角制造业从“从0到1”的每一次进步。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